您的位置:养生中医网 > 聚焦

茶本是药,知茶性才能懂养生

时间:2023-10-27 02:50  
来源:健康常识网
     
阅读量:8810   

茶本是药,知茶性才能懂养生 在中国,饮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习惯。现在又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茶所带来的功效,超过很多保健品,甚至不输给药! 茶的这一大家子的成员可是太多了,真可以说是一种茶、一种药!茶本是药,需要知茶性,需要知道自己应该喝什么茶,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身体自然也就百病不侵。 茶 叶 茶叶,就是那些从茶树上采摘下叶子,经过各种处理加工后得来的茶。主要分黑、白、黄、绿、红、青六种类。 黑 茶 降脂御寒,堪比阿司匹林 代表:云南普洱茶、湖南茯砖茶、广西六堡茶、湖北青砖茶以及四川边茶等。 很多人只知道保护心脑血管要喝绿茶,但是绿茶性寒,很多中老年朋友多少都有些阳虚,如果再长久喝绿茶又不注意补阳,很容易顾此知彼。和绿茶相比,黑茶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绿 茶 抗氧化性最好,堪比抗癌;药; 代表: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太平猴魁等 绿茶性寒,是非发酵茶,也因此其抗氧化性最好。绿茶中的儿茶素等多酚类化合物被公认为是绿茶中对健康有益的关键成分,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包括预防癌症、改善心血管健康、减肥、抵御电离辐射等。 绿茶还是维生素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茶类。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绿茶的抗癌功效较好。多项研究表明,绿茶能降低乳腺、前列腺、肺、口腔、膀胱、结肠、胃、胰腺等多部位肿瘤发生的危险性。 白 茶 解毒退烧药,堪比降糖药 代表:白毫茶 糖尿病病人最适合喝的茶当属白茶,因为白茶所含的茶多酚和茶多糖这两种控制人体血糖上升的有用物质比其他种类的茶叶要多。 国内外医学研究证明,长期饮用白茶可以显著提高人体内酯酶活性,促进脂肪分解代谢,有效控制胰岛素分泌量,延缓葡萄糖的肠吸收,分解体内血液中多余的糖分,促进血糖平衡。 白茶还有防暑、解毒、治牙痛等作用。尤其是陈年的银针白毫,还可帮麻疹患儿退烧,效果甚至比退烧药还要好。此外,白茶也具有较好的抗辐射效果,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白茶提取物被用于脸部护肤品的开发。 红 茶 暖胃养阳,堪比护心药 代表: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 红茶性温,可养阳气。红茶中的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还能够促进人体消化,能够养胃。而因其是发酵茶,茶多酚在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酶促氧化反应,含量减少了,对胃部的刺激性就随之减小了。特别适合中老年人群、胃寒不适的人饮用。 茶黄素是红茶中最主要的功能性成分。大量医学研究表明,饮用红茶有助调节人体动脉中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 茶黄素还可抗氧化、抗癌、预防慢性炎症和肥胖。从现有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一般红茶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较好。 青 茶 清热润燥,堪比减肥药 代表:铁观音、冻顶乌龙 乌龙茶又名青茶,其性平,能清除体内积热,特别适合秋天饮用,可缓解秋燥。陈年的乌龙茶,会出现令人愉悦的果酸,其有疏肝理气之功。从一些相关的文献报道来看,与其他茶类相比,乌龙茶在减肥方面效果较好。 除了在绿茶和红茶中常见的儿茶素、茶多糖、茶皂素等,乌龙茶还含有一些特殊功能成分。比如某些乌龙茶品种中富含;甲基化儿茶素成分;,具有抗过敏、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降血压等功能。 花 茶 就是用各种晒干的花泡制的茶饮了,花茶种类繁多,一种花就是一种茶,一种花就是一种功效,可以单独用,还可以几种花搭配在一起来用。这里介绍一些常见、好用的花茶。 玫瑰花 理气疏肝,活血化瘀,散结消痈,解郁安神,适用于乳房胀痛,月经量少,行经腹痛,面部色斑,情志抑郁,少寐多梦,早醒易惊,白带量多,胃脘作痛,乳痈等。 菊花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解毒消肿,润肤除皱。适用于眼睛干涩,咽喉干燥,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心胸烦热,疔疮肿毒,面部痤疮,皮肤皱纹,脱发多屑,感冒发热。 红花 活血化瘀,散郁开结,养血补血。适用于经闭停经,胸胁胀满,经行腹痛,皮肤枯黄,面部色斑,头晕乏力,失眠多梦,情绪低落,忧思郁结,胸膈痞闷精神恍惚,产后腹痛,恶露不尽,症瘕痞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小叶增生,久不受孕,跌扑肿痛。 三七花 清热生津,平肝降压,活血通脉。适用于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视物昏花,口舌生疮,咽干口苦,崩中漏下,行经腹痛,牙龈肿痛,面部痤疮,高血压病,急慢性咽喉炎等。 茉莉花 理气止痛,辟秽开郁,化湿和中,美白肌肤,提神醒脑。适用于脾胃湿阻,胸膈胀满,泻痢腹痛,食少纳差,困倦乏力,肝气郁滞,泻痢腹痛,皮肤松弛,头晕头痛,昏昏欲睡,面部色斑。 百合花 润肺止咳,清心除烦,安神解郁,养颜美容。适用于失眠多梦,夜寐不安,心烦易怒,余热未消,惊悸怔忡,神志不安,健忘疑病,情志忧郁,喜悲伤欲哭,肺热咳嗽,面色暗沉等。

茶本是药,知茶性才能懂养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图文推荐

养生中医网 | RSS订阅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6- 养生中医网 版权所有

声明: 网站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或网友提供,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观点,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邮箱:linghunposhui@163.com

备案号:皖ICP备2023007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