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果累累的金秋时节,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喜迎建校70周年。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继往开来、再铸辉煌的新起点。
从1953年建校至今,学校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创新中谋发展;始终以学校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光辉榜样,将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实到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努力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学校教育品牌。
近期,广大师生和校友、离退休教职工积极热情地向母校投稿,深情回忆了学校的点点滴滴,勾勒出了一幅幅温情画面。一起看看这些难忘的记忆吧!
四平路999号
曾经是我的全部世界
回想起在杨高的生活,2017届毕业生徐嘉能想到的,全是阳光灿烂的画面:湖中央三个少女的雕塑、伸懒腰的猫、晨扫时沙沙的枯叶声响、永远在低头沉思的“思想者”,还有一起和同学们嬉笑打闹度过的时光……对于曾经那个茁壮成长的孩子而言,四平路999号就是她全部的世界。而校园里的老师和同学,则填满了她独一无二的美好学生时代。
“王伟老师上课从天文讲到地理,小到同学家住哪里,大到某个国家地图,他都信手拈来;7班的金索圆老师上课时处处谈论着精妙的观点,让我不舍得错过一分一秒;以‘书生气’著称的张黎明老师鼓励我们从心而行,走向更丰富的人生。”在这些老师爱的熏陶下,原本担心自己过于普通的徐嘉开始学会坦然接受自己、自信地成为自己,成长为独立而自由的灵魂。
最好的学校教育,就是当你忘记了所有从学校学到的东西后,依然在生命中挥之不去与之共存的那部分。三年的光阴,杨高老师们在有限的课堂里,为学子们开拓出无限的精神世界。“他们都实实在在地踏入过我的宇宙,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过我。”对此,徐嘉感念于心。
是绿叶对根的怀念
也是教育事业的薪火相传
对于1981届毕业生余建华而言,三年高中岁月虽短暂,却十分珍贵,引领了他之后40余年的人生。在此,余建华遇到一群才华横溢、敬业耕耘的可爱“园丁”,甘洒汗水、乐育英才,成为他人生的榜样。
“博学多才的陈军老师以其引人入胜、生动诙谐的教艺,将我们引入古今中外人类历史的殿堂宝库,让我们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同时感受世界文明进步的壮丽辉煌及人类历史长河跌宕起伏的坎坷磨难,加之考前他带同学骑自行车由东向西横穿市区,游览堪为‘市区花园’的华东师大,引导我义无反顾地将华东师大历史系作为报考的第一志愿,两个月后我以历史专业第一名的高分如愿以偿来到碧波荡漾的丽娃河畔。”余建华说。
在昔日恩师的指引下,余建华的人生不断升华,完成了本科、硕士到在职博士的学业深造。他三十五年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同时,也继承了老师们的衣钵,全心投入到研究生教育事业中。
自1998年至今,余建华已完成22届共61名世界史硕士生的培养工作,他也从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我既高兴,也很骄傲。高兴的是学生们说我是‘他们遇到的最好老师’,骄傲的是学生中涌现不少成功治学创业的青年才俊,甚至有教授级的学生为国家的学科建设和智库服务担当重任、做出贡献。”
培根铸魂,忘不了于漪老师
为我们带来的“最后一课”
如今已是著名文艺评论家的1967届毕业生毛时安,想起自己在母校的“最后一课”,依然历历在目。
“刚离开学校步入社会,那时的我们都很留恋学校生活,因为谁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毛时安说,大家相约回到校园,突然从空旷的走廊传来清晰的讲课声,是于漪老师富有穿透力的嗓音,大家都很惊喜,循声赶去了教室,轮流扒到后门的玻璃上,领略于漪老师讲课的风采,没有轮到的就把耳朵贴在教室的门板上听课。
“那时,于老师快四十了,她穿着灰色上衣,剪着我熟悉的齐耳短发,依然保持着一个人民教师应有的朴素端庄大方的仪表,也依然保持着她讲课独有的风范。望过去,黑板上干干净净、一目了然的板书;还可以看到,教室里小同学听课的专注投入;更可以感受到,知识传授的庄严。我们拼命地把耳朵紧紧贴在那扇门上,深怕漏掉一个字。透过教室薄薄的门板,于老师讲课的声音清晰地传进我们的耳中。那么抑扬顿挫,那么嘹亮饱满,充满了激情。”就在那一瞬间,毛时安感到阳光穿透了厚厚的灰色的云层,照亮了荒芜的大地,仿佛有嫩绿的小草从心田钻了出来……
毛时安从于漪老师的课堂中感受到了汉语的美丽博大和诗情画意,同时也被“培根铸魂”的教育力量所深深鼓舞,从此走向了更加丰富的人生,走出了自己的从容与宽广。
毛时安和于漪老师
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是语文教改的先行者,正是她树立了杨浦高级中学的教育审美品格,“教育就是要育人”“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既教文,又教人”……于漪老师的话,至今一直铭刻在杨高的校园里,也刻进了杨高的理念基因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本站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